timelapsechina

【延时摄影从入门到精通】《延时摄影综述V3.5-张利民》十七、大范围运动控制延时摄影

作者:张利民/lymex/bg2vo

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许可,严禁LOFTER(乐乎)站外转载!


《延时摄影综述》V3.5 目录  2015-12-25更新

十七、大范围运动控制(Hyperlapse)延时摄影

第十六章讨论了运动控制摄影的最常见的方式:滑轨。但由于滑轨或滑道不会很长,对于大场面或建筑等大尺度物体就无能为力了。能超出传统设备的大范围移动拍摄延时片的方法就应运而生,英文有个专有名词叫hyperlapse。hyper有超级、超长的意思。

大范围机位移动,有好多种办法,例如:

---相机架设在家用车上,边走边拍。特点是相对比较稳定,但难于对准,而且也只能限制在道路上。

---相机安放在公共交通车里,边走边拍,比如双层公交车的上层、有轨电车、火车。此法比较稳定,尤其是有轨道的车,但移动速度太快了,尤其是移动速度还无法控制,适合拍视频。

---相机架设在人工移动的设备上,比如自行车、轮椅、带轮子的三脚架,甚至用婴儿车,特点是灵活方便,基本不受地点的限制,移动和停止的转换速度也比较快,但稳定性稍差,有些需要特别的相机安装方式。

---相机放在船上,一边开船一边拍,特点是非常平稳(有风浪时除外),但拍摄位置受限,只能在平静的水里,甚至要限制在航道上。

---相机架设在特制的轨道车上,利用铁轨做滑道,特点是范围大,但地点受限。

---用摄像滑轨,或者电影滑轨,可以接长,承重很大,精度不算很高,成本较大,适合快速的拍摄较大的项目,更需要团队合作。

---大范围人工搬动三脚架,边走边拍,因此也有人称之walklapse,特点是非常简单,取材方便,地点基本不受限制,甚至稍微不平坦或者台阶上都可以拍。当然,每次移动后位置和方向都需要定位,这样就需要长一些的时间,也需要一些特殊技巧和技术,是本章的重点。

大约5年前(也有一说是10年,但没有找到相关作品),有人尝试采用移动三脚架的方法拍摄延时摄影。由于抛弃了滑轨可以自由移动,因此移动的方式不受限制,移动的范围可以达到几十米甚至百米以上。这种方法听起来不可思议,因为与滑轨比起来,三脚架自由度太大,根本没有精度可言,拍出的结果一致性难于保证。不过,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控制,加上后期精心制作,最后仍然可以产生非常顺滑、稳定的延时片,完全可以与精密滑轨相比拟。

拍摄制作运动延时片的知名人物之一,是俄罗斯人Zweizwei(网名,德语意思是22),他以拍摄城市为主,经典作品包括圣彼得堡、明斯克、白俄罗斯、莫斯科以及最新的新加坡(本文后面都有连接)。从他在vimeo的片子看,2009年及以前的片子极少而且质量一般,2010年有两部片子,瑕疵也比较多(比如整体晃动、边缘颤抖、速度过快);2011年有几部片子,质量相当高,说明已经进入了成熟期。2012年一部“新加坡”,几近完美。近两年其他人也相继发表了不少运动延时片,技术水平也都很高,比如美国的Dan、俄罗斯的Sasha、德国的T-RECS。

很多人初次看到这类片子,第一感觉就是新奇,然后就是不可思议,包括大多数内行者,猜不透到底如何拍摄和制作的,甚至当作者告知是采用移动三脚架的方式后,仍然半信半疑。根据自己一段时间的琢磨和尝试,摸索到了一些道理。分以下几部分展开描述,来解开超级运动控制延时摄影之谜。

一、Hyperlapse拍摄要求

1、等间隔曝光

这是延时摄影最基本的要素,否则对于云彩、慢速运动物体,画面将失去起码的连续性。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一般是机内定时拍摄或采用定时快门线,确保拍摄间隔一致。当然,有些时候可以欺骗一下,在无云、较大间隔的场合,时序参照物不多,可以进行非等间隔曝光,这样便于采用手工快门。即便是有云的场合,拍摄间隔相差15%也一般看不出来。

2、等距离移动

视频需要匀速移动,而在时间间隔相等的前提下,匀速就是等距离。每次拍摄等距离移动是自动滑道的一个特性,也是运动延时摄影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同样,人工移动也必须遵从这个原则,每次移动的距离偏差不要超过20%,否则拍出的画面就能发现一顿一顿的。至于每次到底移动多远的距离,要视运动方式、移动总距离、主体距离和自己的偏好等因素来确定。每次移动的距离越大,角度的变化也越大,最后视频的画面运动就越快。一般的原则是,距离主目标越远则每次移动的距离就可以越长。换算成角度,横向拍摄时每次移动的视角变化为0.3度到1度比较合适,0.6度是常规速度,0.3度是慢速,而每次1度的话节凑较快。按照每步0.6度计算,就相当于1%弧度,而1弧度就是距离等于弧长。也就是说,如果拍摄距离主体50米,那么每次移动距离可以选0.5米左右,也就是1%。

等距离移动还要求移动的方向的平滑性,移动一般是直线或弧线,不要有偏离。纵向拍摄的时候对是否行走是理想直线非常敏感,当然,横向拍摄的时候对此不敏感,造成的距离忽进忽远影响很小。

3、始终瞄准焦点

我们经常能看到直升飞机绕一个主体飞行,或者斯坦尼康稳定器绕一个人拍摄的视频,这种就是环绕拍摄,理想状态下是距离主体的半径不变,镜头中心一直对向物体,揭示物体的各个角度,形成强烈的三维感。我有个实拍的例子如下:

https://www.tudou.com/programs/view/oAHQdLWYsrA/

采用弧形滑道,并把主体防砸圆心,就可以比较理想的达到这个目的。但实际上弧形滑道太少,也不通用(半径固定),所以往往用直线滑道替代。

直线滑道要想模拟出弧线滑道的效果,必须把平移和摇摆结合起来,一边走,一边回头。弧形滑道有一个自然的圆心,把主体放置这个焦点上,拍摄的过程中就相机就绕着转。而直线滑道要想取得这一结果,就必须时刻让相机盯住某个物体。如果按角度度看,回头的转角速度是不固定的。具体说,要在画面中间找到一个焦点,拍摄的时候,每走一步,要把相机精确的重新对准到这一点。

焦点的选择有几个原则:

--固定的、不消失的、全过程可见;

--反差大,清晰,独特,便于快速瞄准;

--靠近画面中间;

--在不被遮挡的原则下尽量低一些。

有关瞄准点高低,理论上如果与相机同高度,仰角就不会因为走进、走远而有俯仰角变化。否则,假设焦点选的比较高,那么走进的时候必须仰角很大,而远离后又会恢复,产生一种平视-仰视-平视的结果,这是应该加以避免的。

当然,如果有轻微的平-仰-平的幻化,可以后期进行校正。

我们看一下相机如果没有瞄准好,靠后期位移调整,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左边的图表示一个方框型目标,瞄准点在正中的场合。如果拍摄的时候瞄准点偏左了,整个目标在画面中的位置就会偏右,这样由于一般用广角镜头,就会产生梯形变形,靠近边角的地方物体就变大,如中间的图。此时后期如果只靠简单的位移,把中心部分对准,但边角的部分形变就没有得到纠正。

4、相机保持水平

只保持主体稳定、焦点固定是不够的,因为相机如果左右方向不保持水平,就会产生麻烦。当瞄准点不在镜头的正中心位置,后期通过旋转方法就不能完全纠正,画面的边缘就会产生摆动。Zweizwei等早期的片子就有这个弊病。具体说,镜头成像从中心到外围,放大倍率是不一样的,广角镜头尤其如此,边缘的部分会被拉伸。如果相机不保持一定的水平位置,边缘物体的成像位置距离画面的中心就忽大忽小,伸缩就不一样了。

人眼对水平的的晃动还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边缘有参照物的场合下,只要有不到半个像素的移动就清晰可辨,对胡1080p的视频从中心算起来距离是960像素,角度就是1/2000弧度,即0.03度。为了达到无暇,优质延时片的水平颤抖要做到0.02度以下。

二、Hyperlapse拍摄场景选择

上节讲到,Hyperlapse的拍摄实际上是通过直线移动或者是弧形运动而不断改变机位,同时要一直瞄准一个焦点物体的一种拍摄方法。焦点物体就是拍摄的主体,选择恰当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1、要选择知名的、漂亮的、层次丰富有立体感的。

2、主体之前要开阔平坦无遮挡,最好有两倍与物体高度的空间或道路。开阔便于取景和拍摄,平坦便于移动,尤其是可以用带脚轮的三脚架来移动,无遮挡便于瞄准。尽管有些遮挡物比如树木、电杆等有间隙,不影响瞄准,但会迷惑后期的Warp稳定器而产生抖动。

3、要有自身发光或有光照的,这样在拍摄黄昏过渡会很漂亮,或者可以进行晚间拍摄。

4、焦点物体不要太小,本身在画面中要突出,背景如果有的话不应抢眼,前景不要有太杂乱的高过视线的杂乱东西。

5、焦点物体也不应过于细高,那样就很难收入镜头之内,因为绝大多数视频是横向的。

三、Hyperlapse拍摄方向和路线

从拍摄的方向与行走的方向的关系看,大体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类拍摄,横向就是拍摄瞄准方向与行走方向成90度角,也就是行走的时候向两边横着拍,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

横向拍摄一般还可以分为弧线行走和直线行走两种方法,其中弧线行走效果是最理想的,常见于直升飞机绕目标飞行拍摄、斯坦尼康稳定器绕人拍摄,甚至谷歌地图有一种立体图形的操作模式也是采用这种方式(操作方法是按住shift键在按左或右光标键)。此法的优点是相机与目标的距离基本恒定,因此目标物体的大小也基本不变,只改变透视。缺点是弧线比较难于走出来。因为很多的小路和地面记号都是直线为多。不过,由于通常拍摄行走的距离和角度都不是很大,因此直线行走可以近似替代弧线,达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一种拍摄方式是纵向,也就是拍摄目标的方位和行进方向相同或相似,一边拍摄一边接近被拍摄物体(或远离被拍摄物体):

此种方式拍摄到的主体的透视效果要相对差一些,需要靠周边环境的变化来衬托纵深,同时对拍摄行走的直线性要求很高,地面上如果做记号的话也很容易被发现。当然,拍摄方向也可以与行走方向成180度角,也就是向后拍摄,这样地面上有记号的话可以及时撤掉。

另外,再就是混合方式或倾斜方式,比如拍摄方向与行走方向成45度角,拍摄的注意事项介于横向与纵向之间。

四、具体拍摄设备和技术

拍摄是最关键的一步,拍摄的好就给后期制作提供了优秀的素材,而拍摄的不好就给后期制作留下很多麻烦,甚至无论怎么努力效果也不理想。人眼对视频的帧与帧之间物体的变动非常敏感,这大概是动物的本能(对微小变化的察觉有利于捕猎或防范),因此在拍摄中要尽量避免帧与帧之间的大范围变化,保持一致和稳定,具体分为以下4部分:

1、有效的相机支撑方法

既要保持稳定的支撑,也要便于灵活的调节,还要方便移动。在拍摄过程中还要保证定位准确、机位高度一致、调节要独立。

A、独脚架方便灵活、移动快速、定点容易,也很适合狭小的地区或小路,但也难于控制,因为此时必须用一只手随时扶住独脚架,因此就不用、也不适合再装上旋转控制或俯仰微调,要通过对独脚架的控制来同时达到方向和角度的对准。如果没哟自动水平的话,还要同时观察气泡、调节水平,这就难多了。如果有自动水平的话,由于独脚架随时都在运动,因此也不会把水平调节到很理想。另外,独脚架也不适合夜间或估计增加ND镜的长时间曝光,最好是曝光1/20或更快。至于要通过前后俯的方法完成对准,使得对准位置会改变的问题,也不用担心,因为俯仰的改变是逐渐的。 

B、三脚架,灵活性比独脚架稍差,但也比较轻便,每次短距离搬动不成问题,定位也可以在中心部位延伸指示器,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C、带有轮子的三脚架,与搬动三脚架方法比,移动和定位更加方便省力,只需推动,不过买来的三脚架轮子的三个脚都是万向轮,这样就太灵活了,当地面稍有不平的场合下难免不听使唤,出现横向移动或自己改变方向。我用一根M8的不锈钢螺丝杆穿过其中两个轮子使之同轴,使得这两个轮子的方向固定,类似汽车的两个后轮,而且可以在前面剩余的那个轮子上加上方向控制,就可行走直线或固定弧线,不仅方便横向拍摄,也很适合纵向拍摄。调节前面的方向轮,可以小范围圆周运动(即转弯半径小),在室内产生弧形滑轨的作用,样片在此:

https://www.tudou.com/programs/view/oAHQdLWYsrA/

可以看出,这个轮子走小弧线很方便、很精确,但为了能够使得三脚架轮保持走直线或者想要的大弧线就要周折一番,因为方向轮的任何微小的变动,都会使得长距离行走偏离预定轨道。为了能够在较长的距离内走直线,一个要求地面要平,二个要求方向要有控制、有微调,而且发现不走直线后,要能及时调节。

D、车上架设三脚架或用某种方式固定相机。由于汽车轮子大、轮距大、轴距长,对于小坑洼不敏感,拍摄不用对准,拍摄速度很快。这种方式很久之前就被采用,被称为drivelapse,但以前大多是长距离、纵向拍摄为主。这里的drivelapse主要是横向拍摄、拍摄建筑等人造目标为主、开车距离有限、开车速度极其缓慢。

2、快速移动定点技术

一段延时片大约有100张到200张,拍摄间隔只有10秒到15秒,如何又准、又快的移动到下一个预订位置的确是一个问题。常用方法之一是利用广场、步道上的铺装花纹/方砖,每步一块砖,或者每两步一块砖。方法之二是自己事先做好标记(对于铺装不均匀或者干脆没有标记的场合),方法三是脚步法,每次移动一步,尽管难于精确控制,但速度最快,适合地面没有任何标记,也不便于自己做标记的场合。

从定位的精度看,横向拍摄对于行走是否走直线不敏感,稍微偏离也没有关系。但纵向拍摄对于是否行走直线就很敏感,尤其是近处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包括露出的地面),不走直线就可以发现明显的晃动,这样的瑕疵甚至在Zweizwei、Dan、Sasha的延时片里都有出现。另外,纵向移动时可以拍下待行走的地面,那样就不宜在地面做标记了。

如何在纵向移动的时候使得相机机位能够精确的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与地面的标记精确重合?最早的大地测试定位方法是用细绳挂铅垂,但这种方式不适合快速拍摄,因为铅垂摆动,稳定需要时间。现代大地测试都用光学望远镜的方式,一边观察一边调整,速度也是非常慢。我想了一个办法:三线悬垂,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根柔软的线(图中绿色)悬挂一个铅垂,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晃动,移动后马上稳定。三根线的位置使得腿部很难碰到,而且由于是柔性的,万一碰到会很快复原。搬动三脚架的时候悬垂直挺,直接就可以定位。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激光笔精确定位方法,小型激光笔用胶带缠绕在中轴上,直接向下照射。!!照片!!

3、精确对准技术

对准就是让相机的CMOS的一个固定点始终对准被拍摄物体上的焦点,也就是让物体的这个焦点在最终照片上始终保持在同一个位置。对准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A、个是用相机本身的光学取景器,利用取景器里面的某个对焦点的某个角对准被拍摄物体的焦点。这种方法速度快,但对拍摄者要求很高,对准精度有限。由于相机的取景器在标准镜头的场合不仅没有放大,而且还是缩小的,普通全幅相机安装50mm标准镜头时放大倍率大约是0.7左右,安装了24mm的广角就只有0.33。这样目标看起来就更小了,少许移动在取景器里看不出来,因此对准精度比较低。另外,在相机前方加有高密度中灰镜(ND400以上)的场合,光学取景器非常暗,使得取景实际成为不可能。

B、再一个方法就是外加瞄准器,比如用小型望远镜装在热靴上,望远镜的目镜带有分划板或十字瞄准丝,每次移动后可以精确对准。下面的照片中我用了一个5×20的高尔夫测距望远镜。

这种方法的对准精度会比较高,因为望远镜都有较大的放大倍数,但问题可能有三个:一个是如何稳定而可靠可调节的装在热靴上(我用的是望远镜寻星镜架、热靴接口);另一个是望远镜视野小,不容易一下子找到目标,我用的是较低倍数的5倍,也感觉大;最后一个是这个安装方式只能瞄准与镜头轴线相同的目标,很多场合下瞄准目标要偏高,这种方式就无能为力了。当然,可以加装一个球头,这样方位就任意调节,只不过比较高,看起来也不太稳定:

还有一种光学瞄准器是给拍鸟用的,但也适合拍运动延时片:

放大倍率1,也就是没有放大(也没有缩小),前面的镜子是一个半反半透镜,后面有LED发光,通过半反膜反射回来进行瞄准。刚才说过,相机用广角镜头光学取景放大倍数大约是0.33,因此这种瞄准镜与相机光学取景比,放大了3倍,也基本够用了。此种方法最大的优势,是视野开阔、瞄准速度快,同时可以看到外边和内部,瞄准点是重合的。但这种取景方式有个限制,就是只能瞄准镜头轴线高度,也就是说,每次瞄准的焦点必须在通过画面正中心的水平线上(下图红线上),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

如果想要把对准点选在上图的红圈里,那怎么办呢?只能取景的时候镜头仰角再小一些,但这样建筑物的尖端就不在画面中了,只能用更广的焦距,来取得仰角变小但建筑不消顶的效果:

还有一种光学瞄准器,热靴安装部分带有类似球头的东西,把手拧松后可以随意全方位变换,用起来很方便:

C、最后一个方法是用相机的实时取景功能(Live View,简称LV)。这种方式尽管要在相机上操作,但对准的位置可以在全画面上任意调节,也不受是否加装了高密中灰镜的影响,所见所得,无须任何瞄准附件,因此被广泛使用。尼康相机在实时取景放大显示的时候,显示的小区域的位置可以任意指定,而且这个位置会被记忆,拍摄后尽管恢复1:1取景,但通过按动放大键,仍然会放大刚才定好的位置。对于NEX-7和佳能5D2/5D3,放大后屏幕没有定位标记,那样只好在LCD上用不干胶做个十字瞄准线;对于尼康D7000,放大后的取景屏有一个比较粗的红色取景框,这样就可以用某个角部进行定位,对于尼康D800,红框线可以选择小的那种,按放大键4次后仍然显示在屏幕上,放大倍率已经比较高了(大约11.5倍),对准精度高,或者也可以再按一次放大键,这样就放大成为23倍,没有红框指示则要自己在LCD上做标记。当然,这个方法还是需要一定的练习,可以达到放大与对准同时进行,粗瞄准和精细对准一气呵成;如果粗瞄准有问题,也可以在热靴上装个指引器来弥补;实时取景在阳光下观察也变得很困难,因此最好LCD上要有遮光罩,衣服要穿深色的(否则在LCD上的反光会影响观察)。另外,实施取景在拍摄过程中,千万不要按动相机的光标键重新定位,那样等于原来的定位点改变了。用这种方式,要取消人脸或笑脸自动检测功能,否则碰到旁边有人的话红框会自动跑掉。对于尼康相机,取消的方法是打到自动对焦,装上自动对焦镜头同时也开启自动对焦,开启LV,按对焦按钮同时拨动副轮(在前),就可以看到笑脸出现,继续转动到访框对焦即可。用LV瞄准的缺点,就是速度较慢,一方面拍摄完毕要按键放大,而且要一边放大一边粗秒,另一方面相机在LV和拍摄状态转换的时候也需要时间,比如D800,拍完后居然要4秒钟才能转到LV显示,而且还要继续等待4秒钟才能进行显示放大操作。实际拍完移动三脚架时,最多4秒就能移动到位,因此这种方式每次要额外多花费4秒钟。

4、对准的执行技术

上一段实际上是说如何知道瞄准是否准确、偏差多少。而知道了偏差后,需要调节到没有偏差,这个调节的设备和过程就是这里要介绍的。

调节纠偏不仅包括焦点对准,也包括水平调整,因此要安装一个水平指示器,最简单的就是一个水平泡,要每2mm对应30角秒的那种玻璃管的:

所谓30"/2mm,就是只要有30角秒的变动,水泡就可以移动2mm(1格),这样就很灵敏,有0.02度的误差就可以移动两格。绿色塑料水泡的那种的不太好用,有轻微不水平的话察觉不出来,千万不要用:

。玻璃管可以用一个铝框护起来,粘在液压云台露出来的部分:

如果没有液压云台或者云台板突出部分不够,可以在相机下面垫一块薄钢板,水平泡用一个平底铝框包好再粘到钢板上去。水平指示不宜装在热靴上,那样位置偏高,不好观察。

当然,如果没有比较精密的玻璃泡,或者感觉太灵敏使得调节不便,或者赶时间之要求调节个大概,在后期进行稳定,那也要调节到0.2度之内,这样后期能够改善10倍的话就可以达到0.02度。

另外,很多相机带有水平指示:

上述的这种是显示在LCD上,但不好与取景同时进行,更不能进行LCD放大对准;另一种是在景器里面,比如D7000或者D800可以把Fn按钮设置到虚拟水平,这样按下Fn按钮后,取景器下面就显示出是否相机处于水平。不过,这两种方式的水平显示精度比较差,误差接近1度,这样就很难用在大范围拍摄的水平调节用途了。

对准用的云台有好多,下面列出常见的8种:

A、用球头,这个灵活,但很不好用。由于球头是万向的,调节了方向和俯仰,但水平也完全可能也改变了,所以强烈不建议采用。

B、液压云台,主要是给摄像用的,带有一个手柄,可以调节俯仰和方位,但不能调节水平,仅适用于地面非常平、无需水平调节的特殊场合,或者下面有水平平台。

C、三维云台,这种云台功能强,水平、俯仰、方位可以分别调节,缺点就是调节不精确,反复调节速度慢。

D、三维微动云台,比如曼富图410,功能很强,水平、俯仰、方位可以分别微调,因此可以调节的非常精确,缺点是三个方向要分别调节,因此可能速度受到影响。

E、专业设备的底座,比如水准仪的(容易拆卸)、经纬仪的(功能强),微调可以用三个角轮,精确调整有相应的机构,精密而顺畅。架子可以用标准的仪器架子。

F、自动机械单轴水平云台,无论三脚架如何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上部平台左右总会自动保持水平,这样相机就无需每次调节水平,只调节俯仰和方位即可。这种自动平台的一个例子见后面。

G、自动机械双轴水平云台,无论三脚架如何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上部整个平台总是水平的,这样相机就无需每次调节水平,甚至也无需调节俯仰,只需调节方位。

H、自动电子双轴水平云台,类似上述,缺点貌似是载重不大,参考: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AyMjEzODA0.html

下面以尼康D7000和手动水平泡指示为例,说明一下拍摄对准过程,全套设备如下图:

三脚架装了Wimberley臂作为水平调节的执行机构,用左手在下面操作,配合眼睛盯着水平泡;右手操作上面的液压云台,控制水平旋转和俯仰,眼睛同时盯着实时取景的放大区。

每拍摄一张,首先要一边看LV屏幕一边按放大键一边初步对准,然后右手调节液压云台的俯仰和旋转,让目标套在红框的右上角;调节的同时,眼睛看水准泡的、左手也要调节水平,一切调节好以后右手按动快门(快门线是绑在手柄上的),然后搬动三脚架到下一个位置,周而复始。下面的图是屏幕局部增强反差后,可以看到目标是如何与红框内角符合的。

这部分有个视频在此:

https://www.tudou.com/programs/view/9J9ZVly0Fi0/

这个拍摄过程要在家里反复练习,做到又快又精确,各种调节可以同时进行。我可以做到平均拍摄周期10秒,最差12秒。当然,最好像我这样手按快门而不是用定时器,那样万一没有调节好就麻烦了,而延时片并不在意1、2秒的差异。

对于佳能相机,LV放大后没有红框,那也不要紧,可以找一块透明不干胶贴在LCD的保护屏上,上面用记号笔做一个十字的对准标记。

这种拍摄也可以用上述提到的微动云台,那样调节俯仰与调节水平可以分开进行,尽管可能速度慢一些,但可以调节到比较精确。

5、走直线的技术

激光。照片!!

五、后期半自动稳定处理

移动三脚架改变机位拍摄出来的系列,如果不经过后期稳定,一般是惨不忍睹,至少是晃动、抖动很大。很多非编软件提供了针对手持视频的稳定功能,比如Final Cut Pro、!!,当然少不了功能强大的Adobe After Effects(简称AE)。在AE里进行稳定性处理有三类方法: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这三种办法在同一时间只能选择一个,当然你也可以串联处理,即手动处理完毕后,再进行全自动稳定处理,或者自动处理后再进行手动稳定处理。所谓手动稳定,就是对每一帧进行手动调整,调整的参数主要是位移和旋转,当然也可以做变形处理,只不过很繁琐;而半自动的方式是需要手动选择1、2个特征点,让AE把这些特征点稳定住,而稳定的过程可以是单步或者是连续;全自动稳定就是Warp稳定器,稳定过程无需人工干预。早期的AE(比如CS4)只能进行手动或半自动稳定,到了CS5.5才具有全自动稳定功能。这三种方式要在本章一一介绍,本节先看半自动稳定处理,随后介绍手动和全自动方法。

所谓半自动稳定处理,就是利用AE本身提供的稳定功能,可以进行位移晃动补偿,或同时可以选取两点进行位移/旋转补偿,但可以进行手工介入,干涉自动稳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半自动稳定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位置稳定,或者叫位移稳定、晃动稳定,是通过画面的上下、左右进行移位,来补偿相机在拍摄时的对准不佳,这个也是最容易的;另一个是旋转稳定,是通过对画面进行旋转,来补偿拍摄时的相机的旋转,也就是拍摄的时候水平方位是变动的。

无论如何,后期稳定是个细工技术活,因为要处理到一个像素的几分之一以下,才能在视觉上察觉不到不理想。下面的半自动稳定处理的方法,适合所有的AE版本,例如 CS4、CS5、CS5.5、CS6:

1、首先打开照片序列素材,建立合成和素材图层;

2、双击该素材,打开素材图层视图,内存预览;

3、在“窗口”菜单里打开“跟踪”面板,同时把时间序列光标放在序列大体中间位置。

4、在“跟踪”面板中选择“稳定”,以下是CS6的跟踪面板,其它版本的类似:

稳定的缺省参数是位置,Position被自动勾上,也就是说此时只对画面的位移进行跟踪和稳定,画面上就会出现一个双框标志:

其中外框是相邻帧的搜寻范围,拍摄的质量越好(即相邻两帧跳动小)就可以把这个范围定的越小,这样跟踪速度快;内框是特征物。通过移动这个双框(抓住内框移动),套住一个中心特征点,最好是拍摄的焦点,但要特征分明、反差强烈、与周围不一样的。这样理想情况下AE就可以把系列中的每个画面的这个点对齐、固定,这样就达到稳定的目的了。选择这个点之前,要进行内存预览,多看几遍,才能选择出合适的点位。如果这个特征点在画面中移动位置比较大,那么就应该在时间轴上选择中间位置,这样分析完毕后前后的画面就不至于偏离太大。另外,选特征点的时候,一定不要被遮挡,当然,可以分段,允许分析过程中换特征点。至于如何分析,见下面6。

5、如果在拍摄的过程中相机的水平总在变化,这样就是的画面看起来总在旋转,这样只对齐位置是不够的,还要进行旋转稳定。在稳定对话框里勾选“Rotation”(旋转),这样会出现另外一个双框:

在画面的边缘(尽可能远离第一个双框)找一个平行于拍摄相机的临时特征点,把双框套上。由于这第二个点必定前后帧位移大,跳动也大,因此外框要适当加大。

6、无论是只选择位置,还是也选择了旋转,都要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稳定的结果。分析之前要把时间光标放在大体中间的位置,先手动单帧、逐帧向后分析。在同时勾选了Rotation的场合,这一步主要目的是得到永久性的旋转稳定,同时进行大体的位置稳定。单帧分析的原因,是旋转稳定在较大范围的机位移动场合下很难得到一致的结果,有问题可以停住回退一格。全自动分析的话,出了问题要全部回退。

7、单帧分析的过程中要严密监视跟踪点,尤其是画面跳动较大的场合,若发现跟踪点偏离了目标,要按Ctrl-Z回退一格,扩大跟踪范围重新单步分析,实在不行要另换跟踪点。

8、对于场景变化较大的场合,例如大范围移动,那么跟踪点可能会跑掉,或者说找不到一个自始至终都在屏幕上出现的点,那样就要进行特征点切换。切换的时候,先定位到最后一个跟踪好的画面,也就是旧的特征点即将消失的画面,然后拖动跟踪框到新的跟踪点即可。

9、分析到尾部后,把时间光标放回中间部分的起始跟踪位置处,然后向前单步分析,过程类似。

10、分析完毕,会自动生成“动态跟踪”,内有两个跟踪点的关键帧数据。预览,满意后,用鼠标点击跟踪面板右下角的“应用按钮”,这样AE就生成另外一个纠偏系列,在合成画面里就可以抵消画面的抖动和旋转。再次对“合成”进行内存预览,就可以看到软件跟踪后的稳定效果,如不满意则要吸取经验重做,如个别有位移较大的帧可以手工修改,但旋转校正必须在这一步做好,否则手工改动非常麻烦。这部分技巧很多,需要自己慢慢摸索,也可以参考相关资料,比如我要自学网稳定跟踪一节:

https://www.51zxw.net/show.aspx?id=15942&cid=316

六、后期手动稳定处理

本来这部分也属于后期处理,但由于很特殊也比较复杂,因此独立出来一节。手动修改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逐帧手动调节的方法让画面稳定,具有最强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对于一些特殊场景或者需要特殊处理的画面,以手动方法为好,尤其是那些自动处理总是出问题的画面,就可以考虑用手动方法。手动处理当然比较费时,也需要一定经验,处理仍然是在AE中进行的。这里描述的方法是个人摸索出来的,不一定是唯一的或最理想的。另外,此法最适合位移稳定,不太适合其它调整,比如旋转和缩放。旋转稳定比较难于判断旋转量,旋转操作也比较复杂,因此最好还是用自动水平仪来替代。而缩放调整的理由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这里只描述如何进行位移处理。

为了能够调整位移,首先要知道是否位移了、位移了多少。这个其实很好判别,在画面上找一个固定点,通过预览就能了解到这个点的大体位移情况,通过放大画面可以看得更清楚,通过在计算机屏幕上做标记就能知道精确的位移量。

1、找画面焦点

焦点就是画面主体中很明显的一处人为选择的关键点,这一点要处理成在系列画面中为一个不动点。我们还记得,大范围运动片在拍摄的时候就有一个焦点,拍摄完毕这个焦点在系列里面基本上是处于同一个位置。手动稳定也是一样,需要有一个固定的焦点,使得处理的过程中让这个焦点精确的在画面定位、固定。处理焦点一般可以选择拍摄焦点,这样就很方便,处理后画面也不至于有很大的位移。当然,也可以在处理的时候改变焦点,但不应距离拍摄焦点过远,否则画面位移太大。处理焦点也可以是多个,分段进行,这样可以弥补拍摄缺陷,使得画面移动不至于过大。同样,处理焦点一般也要选择主题画面的中间位置,具有明显特征、有较高的反差同时基本不随画面而改变的点。

2、定下并标记屏幕对应焦点

为了能让焦点固定,必须在屏幕上标记一个参考点。先把显示比例放在50%(或33%,若精度差一些的话),通过AE内存预览,查看焦点大体移动范围和平均中心,用不干胶纸剪成两个箭头,涂上一定的颜色,贴在屏幕上:

这样,两个箭头就相交于一个固定点,也由于不干胶是半透明的,也不遮挡后面的景物,形成了一个方便而精确的瞄准准星,只要把画面的焦点全部与这个准星对齐,那画面就不晃动了。

3、开始粗调

时间标尺放在初始位置,打开“变换”中的“位置”开关,这样就自动生成了第一个位置关键帧,通过改变其数值就可以实现画面的位置的变动。

4、位置调节,用光标键进行,目标是把画面的焦点与屏幕上的标记点重合。由于显示分辨设置在50%,因此每键入光标键一次,就移动两个像素,因此速度不会很慢。移动重合要对X和Y都进行,当然也不要求非常精确,因为还有后续步骤。

5、当前帧移动

调节好第一点的位置后,按PgDn键,时间标尺就移动到了下一帧,就可以再次用光标键对下一画面进行操作,以此类推,直到完全调节完毕。由于调节的过程中只涉及PgUp、PgDn和4个光标键,因此可以双手操作,熟练后速度会很快。全部做完后,用PgUp逐格回退,看是否有较大偏差,如有可以随之调节,如果感觉调节的差不多了预览一次确认。这样下来的结果,对准精度就可以达到2、3个像素的级别;

6、把显示比例改成100%再调节一次,这样按一次光标键就移动一个像素,再次用手型光标移动焦点让大体对准,然后重复上述4、5的工作,只不过这次是在上次调节基础之上,属于细调,但调节量会比较小,目标是调节到1个像素之内。

7、把显示比例改成200%,这样按一次光标键就移动0.5个像素,再次用手型光标移动焦点让大体对准,然后重复上述4、5的工作,只不过这次属于微调了。

8、事到如此,对准精度基本可以达到0.5个像素之内,要求不高的场合下就可以了,因为数码相机即便1200W,一个像素只相当于HD视频的半个像素。要求更高的可以在400%的显示比例上再做一次精细调节。也有人会问,像素最小不就是1吗,怎么能出来半个或1/4像素?其实,软件都是通过插值的方式得到亚像素的,而由于集体动作的原因,视频画面的某个帧即便移动1/2个像素,也会有较明显的感觉。

至于手动调节旋转,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画面有旋转,主要是因为拍摄的时候机器没有完全调节到水平位置。其实对于单幅照片,水平线误差调节到0.5度以下就难于察觉了,但对于延时摄影,由于有画面之间互相参照对比,因此水平必须调节到0.05度以下,才能抖动不明显,要求高的要调节到0.02度。

首先应该了解画面是否有了旋转、旋转了多大。就这一点可能就令人头疼,因为有些画面没有什么水平或垂直的参照物。以下图片还不错,底座是个水平的平台,无论怎么旋转都是一个很好的水平参照物:

可以用量角器,与屏幕上的固定水平线测试一下旋转了多少度,然后就可以利用AE的旋转关键帧来进行旋转纠正了。如果旋转后角度仍然不对,可以回退、重新旋转。可以看出,即便处理一帧都比较麻烦,而要处理上百帧,那的确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水平,后期处理就简单一些,最好用自动水平,如果一致性可以达到0.02度,那后期根本就不需要处理了。

七、后期全自动稳定处理

AE在2011年4月份推出的新版CS5.5,有了个全新的功能叫Warp 稳定器,推出后就广泛进行了宣传,可以在用户不干预的前提下自己分析背景、自己寻找关键点,进行自动稳定性分析和自动画面匹配裁减等功能。由于效果好、使用简便,一推出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Tom也在7月份在他的网站发表帖子介绍:

https://forum.timescapes.org/phpBB3/viewtopic.php?f=8&t=4998

如果你要想看一下Warp稳定器的能力,这里有一个直观的对比:

https://www.sinusdigitalus.de/2011/05/06/my-first-test-with-the-new-adobe-cs55-warp-stabilizer/

这个对比视频是作者用独脚架拍摄的,显然拍摄的很糟糕,也许故意拿这个做演示,而处理后的结果就好得多。网上采用Warp稳定器的对比例子非常多,但直接用在Hyperlapse的并不多,这个就是一例。当然,从挑剔的眼光看,处理后的结果距离理想也相差很大,不能用于正式目的。这也提醒我们,前期良好的拍摄素材会在后期节省很多工作,同时也会取得更好的稳定效果。

Zweizei等运动延时片作者,能在2011年有很多、很稳定的作品,与AE CS5.5是密切相关的。但查看为数不多的2010年的几个hyperlapse片,大多边缘都是抖动、晃动。我用AE CS4处理的片子,中央部分相当稳定,但边缘部分一样不好。

Warp稳定器,使用起来非常简便,在效果栏里查找Warp,拖到合成窗口上即可,或者在Animation菜单里选Warp Stabilizer。程序将自动完成第一部分析(画面上有蓝色条)和第二部改正(画面上有橙色条),然后就可以预览看效果了: 

当然,效果窗口下面还有一些选项,改变这些选项,就可以适合不同的画面、不同的目的。改变选项后,AE不再进行第一步背景分析(因为已经分析过了),只是要重新进行稳定性处理,这步要快得多。这些选项的了解对于更好、更恰当的稳定目标至关重要,因此我要花些篇幅描述如下。要注意,使用选项时,要先进行稳定,然后再改变选项。每改变一次选项,AE不再进行第一步分析,而是只进行第二步处理,这样速度就比较快。

1、Motion与否,选择No Motion就是让画面静止,如果前景和背景不同的话,是让前景静止,这个选项是给拍摄视频时瞄准一个方向而设置的。如选择Smooth Motion,那就是运行画面有运动,也就是拍摄时有摇摆,即摄像机是从左到右(或反过来)有移动的。此时可以选择到底摇摆的有多平滑,缺省值50%,可以选择超过100%,但选择过大可能会让画面突然拉近,所以宁可选小,甚至选否。在延时摄影大范围移动的场合,如果主体基本固定,应该选No Motion。

2、稳定方法,选Position的话就是只进行位移,而选Position、Scale、Rotation时也是与老版本的半自动稳定方法兼容的,可以让AE通过位移、缩放、旋转来让画面稳定。但与老版本不同的是,AE自己会选择特征点,这样就方便多了。当然,AE没有只选择Position和Rotation、不选择Scale,这是个缺陷,往往造成画面忽大忽小,而实际上由于拍摄距离基本是固定的或者渐变的,Scale选择对于大范围运动延时片没有什么用途。选Perspective,是新版本(CS5.5以上)的稳定功能,直观翻译是改变透视,就是可以通过对画面四角分别变形,达到纠正目的,比如对于超广角镜头因为光轴偏离而产生的梯形失真,用以前的位移、缩放和旋转根本改正不过来,但改变透视就可以对画面的四角分别进行拉伸,纠正梯形变形。同时,此功能可以倾斜,即让画面改变成平行四边形,因此可以纠正视频快速晃动拍摄的果冻现象(Rolling Shutter Ripple,下面的高级选项)。当然,正因为此功能可以让画面平行倾斜,有时前景的某些活动物体会欺骗AE,让背景的画面也进行变形,看起来很不舒服,那样的话就只好不用这个选项了,比如这个视频:

https://vimeo.com/23000333

经过的Warp稳定器后,晃动的椅子腿、右上角变形的柜子,都是不妥当的处理。但是,很遗憾不能单独选择关闭平行四边形而保留梯形校正。最后,选择Subspace Warp,这是新版本最强大的地方,缺省就是这个选项,不仅包含了上述所有的功能,而且可以让前景和背景分别处理,这样不仅适合普通晃动的视频处理,也很适合处理运动延时片。

3、边缘处理(framing)。Stabilize only,就是只稳定,不对边缘做任何处理,画面稳定后会留下变动的边缘黑框;Stabilize+Crop,稳定后,切割边缘到统一大小,周边留下固定的黑框;选Stabilize+Crop+Auto Scale(缺省),同上,但会自动放大到充满,没有黑边框,但这样的放大可能让画质损失,所以下面有一些选项,比如最大可以放大到多大(Max Scale),可以故意保留一个黑框反正后面某些设备播放的时候也看不到(Safe Margin),甚至可以故意改变放大倍数(Additional Scale);当选择Stabilize+Syn Edges时,可以保持原来的比例不变这样就不会有分辨损失,但AE会自动寻找前后帧的像素来填充因稳定调节而留下的边缘黑框,进行像素合成。而且,下面有一些高级选项,用来确定寻找边缘的距离时间、找到后如何混合、是否对原画面切边等。

有关AE的跟踪和稳定的帮助话题,参考这里:

https://helpx.adobe.com/content/help/en/after-effects/using/tracking-stabilizing-motion-cs5.html

如果对像质有严格要求,不想因稳定后而放大,也不想保留黑框或合成边缘,那就制作的时候多留出一些空间,比如做2112×1188,即保留10%的边框,让Warp去稳定、去裁切,输出的时候用Crop选项,最终再裁到1920×1080即可。

另外,AE Warp稳定器可以有更多的高级应用,网上有两个例子,一个是先抠掉运动的前景后稳定背景,然后再恢复前景,这样等价为前景若不运动就是稳定了,此时就可以把稳定后的前景再抠出来,放到别的画面上去;另一个例子是利用了合成边缘的功能,把画面上的某个行走的人给消隐。

八、运动延时片采用Warp稳定器的流程

1、预处理。任何自动的东西都有一定的容忍范围,抖动太大的应该先经过手动处理后,再自动处理才更有效。手动处理一般就是人工位移和旋转,方法见前一节

2、对预处理后的结果施加Warp稳定器,调节各种参数,让画面稳定。但是,不要做的过分,不要有任何不可逆的动作,处理要保留余量

3、导出中间结果,可以是分辨较高的文件,这样就可以继续进行其它方面的处理,比如调色、过渡,或去闪。

4、然后合成视频。

5、如果对视频不满意,或者是以前别人的视频(没有源文件)或自己的的视频但懒得重新做,那么可以重新导入再进行稳定。此时可以看出,最好先前的视频是未经压缩的,再处理就有较好的效果。

九、DIY自动水平平台

讨论完后期,再回到前期拍摄的一个特殊技术。前面说过,为了能够得到平滑的结果,主要工作还是应该放到前面去做,而自动水平平台就是关键的一个硬件。任何水平平台,少不了二样东西:水平检测器、执行机构。前者需要快速、精确、高灵敏,后者需要承重、平滑和稳定。

执行机构,有的是液压的,比如坦克的炮塔,要在运动时一直保持稳定,液压的具有高速、大力的特点,但需要很强的动力系统,也比较复杂。机械的相对简单,一般采用蜗轮蜗杆结构,这样驱动力量不大,并有自锁功能,回差也可以调节到很小。我正好以前买过一套精密角度滑台,是日本KOHZU公司生产的。

显然是手动的,手柄可以取下,内部的轴是3mm粗,连接到蜗杆。两边有精密可调圆柱轴承,可以调节到既阻力不大,又没有回差和旷动。最大角度超过15度,对于拍摄来讲足够了。每旋转一周的话倾斜1.5度,也比较合适。平面大小是50×50mm,比较适中,可以承重3公斤(厂家指标)。

水平检测器,采用了芬兰VTI公司生产的SCA100T-D01双轴高精度倾角传感器。

这是基于3D微电子机械系统的高精度传感器,分辨达到0.0025°,响应速度10Hz,具有模拟和数字双重输出功能,淘宝有卖。当然,采用SCA103T单轴的也完全可以,精度可以更高,就是万一坏了一轴没有另外一轴可用了。如果嫌这些太贵,也可以买便宜的,比如SCA60C-N1000060,精度当然要差一些,误差大约是5到10倍,这对于后期用软件稳定的场合,也足够用了。

电机驱动部分,可以说是最麻烦的。

电机和齿轮减速器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也需要具有3mm的输出轴,我选的是硬币大小超小型减速电机(淘宝上搜“微型减速电机硬币大小”),耗电也很小(3V),电机24000rpm,具有1:298的变速比,因此输出为80rpm,折合每秒1.7转。由于弧形滑台本身是每转1.55度,因此调节速度就是每秒2.6度,一般情况下不超过2秒就可以完全稳定下来。减速电机最主要的是如何与滑台接到一起。由于要携带使用,不适合采用常见的3mm连轴器(很粗很长),而采用刚性的铜轴自制,支架也是用铝板手工加工,调节的时候必须同轴,不能移位或倾斜,否则卡住不转了,这是最费事的地方。

再就是电子电路和其它部分,也由于便携的考虑,供电采用2节串联并带有保护板的18650,经过稳压后产生稳定的5V电压供给后面的电路,采用了PID调节和桥式线性驱动,既保证高速和精度,也要省电。

 电路一些细节的说明:R1和C1提供简易滤波,防止高频干扰,时间常数0.1秒,与传感器的10Hz响应频率匹配;R2、R3、R4提供一个可以微调的基准偏置电压,用来进行角度定标。假设由于传感器偏差、安装偏差等使得最终相机不水平,可以通过调节R3来补偿。运放U1A连同R1、R5、C1、C3组成PID放大器,而U1B及R6、R7组成反相器,用来驱动桥输出的两个臂。运放采用轨轨的,因此输出可以在地和电源之间摆动;Q1-Q4接成射随桥,本身有大约1.8V的电压损失,因此最终加到电机上的电压达到3V,满足电机驱动要求。 

按照这个电路装好后,实测运动时电流不到300mA,不运动时50mA左右,使用时间超过12小时。经过实际测试,表现很理想:

https://www.tudou.com/programs/view/ULICzEyAR30/

图中,R5和C3需要试验确定。由于不同的系统其电机和云台可能相差很大,所以最佳比例系数等不会一样。通俗的说,这种反馈闭环系统可以分成欠控制和过控制,欠控制就是没调节到位就不调节了,过控制就是调节到位了还刹不住车,过控制发生后,会继续反向调节,然后又过,再反过来,也就是振荡了。欠控制肯定是不好的,有误差,欠的越多误差越大。过控制也不好,来回振荡,尽管平均看是平的,但总在颠簸,同时还费电。调节目标,待完全静止后,电机还应该有少许反复转动,此时耗电是电机全速运行的1/4左右。如果发现系统有较大的过调节,也就是来回震荡、电流不减,那要把R5调小。

安装的时候,用了一个100×70×25的铝盒,把电路板、2节18650电池都放进去,当然传感器和电机是放在铝盒外部的:

其实,传感器也可以装在电路板上,那样势必要求整个水平器要装在滑台的上面,这样可能造成没有空间,或者造成不稳定。盒子装在滑台的旁边也难于固定,所以我还是推崇传感器自己装在滑台的方案。

水平平台的底座安装在一个定做的燕尾平台上,继而可以方便的安装在相机云台上。图中云台是用的Wimberley单臂,这样可以让相机处于自由状态而平衡,旋转和俯仰都很方便。平台的上面是把曼富图的球台的上半部分拆了下来,钻了4个孔装上装上,这样就可以方便的接受相机快装版。整体结果非常稳定。

装好后拍的第一个运动片:https://www.tudou.com/programs/view/6Gky3J3YAoM/

这片子没有进行任何自动的稳定性处理,可以看到边缘部分有少许左右晃动,那是因为拍摄的时候指向没有对准所导致,但水平线非常稳定,没有任何上下摆动。

这种自动水平平台的另外一种装法,是下面装个视频液压云台,要那种带燕尾板的:

!!

这两种安装方法,调节旋转和俯仰都在下面。旋转放下面没有问题,俯仰调节可能会影响水平,因此必须正交,即俯仰的角度和水平调节的方向要垂直,才能保证俯仰调节时不改变水平。当然,俯仰角度比较大的时候,水平平台的倾斜角比较大,会影响灵敏度,所以,也可以把俯仰调节放在水平滑台的上面。

十、Drivelapse和Boatlapse

Drivelapse就是把相机装在车上,一边开一边拍,间隔一般是1秒,最后做成延时片。为什么间隔是1秒呢?因为车速一般较快,因此间隔时间短才好,不要长于1秒,否则结果变化太快了,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用越野车的低速四驱档(4L),怠速运行(不踩油门),车速可以抵达每小时5公里。现在很多SUV也带有4L档,例如凯宴、某些途锐、某些北极星。但为什么不把拍摄间隔减少来降速呢?比如取零点几秒呢?因为能买到的定时器最小分辨就是1秒,机内定时器也是一样。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做了个触发器,可以以0.4秒最小间隔拍摄(前面讲过)。我用这个触发器,用低速四驱档、怠速行车,拍出来的片子都嫌太快。因此,Tom在拍摄其Boatlapse时,用了每秒4次曝光,以便达到减速目的。

一般来讲,drivelapse适合白天光线足的场合,少有夜间拍的,但夜间拍好了就非常特别而壮观,详见夜间微光延时摄影一章。

十一、如何判断和评价大范围运动片的好坏

理想的大范围运动片,就像用滑轨拍出来的一样,给人以享受;但有问题的运动片,会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不理想的因素,轻者可以容易的观察出来,重者直接影响效果。

1、整体感觉顺滑稳定。片子是用来欣赏的,只要大多数人认为片子好看,就是成功的标准。

2、运动速度恰当。过快的速度给人目不暇接的感觉,也会缺少中间过程和细节;而过慢的节奏会拖拉和运动效果不佳,也应该避免。

3、运动物体最好要连贯。比如云彩,甚至是远处的车和人,这就要求拍摄间隔尽量短。

4、画面的边缘稳定。很多情况下,包括老手,画面中央部分处理的很好,仔细看看边缘,就出现抖动了。

5、不能有瞬间歪斜。现在时兴用Warp稳定器,但这东西最容易出现画面歪斜,表现在把一个矩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在需要修正的画面抖动太大或扭曲的时候就会出现。

评论

热度(13)